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學生在早自修時間閱讀《人間福報》。 人間社記者黃淑慧攝
圖說:南興國小「書法走廊」提供視覺美感體驗。 圖/南興國小提供
圖說:四年級學生演出《沒有尾巴的狐狸》,透過角色扮演,學習「尊重差異、拒絕霸凌、勇於原諒」。 圖/南興國小提供
圖說:學生前往八卦山參與淨山活動,培養愛鄉、愛自然及環境保護的責任感。 圖/南興國小提供
圖說:學生在「三好菜圃」收成時,感到滿滿的成就感與喜悅,讓種菜不僅是農事體驗,更是實踐三好的場域。 圖/南興國小提供〔三好校園〕品格教育築未來 善良成日常習慣
2025-09-09
南興國小位於彰化市最南端,因地處八卦山麓,土壤富含粘土層,過去曾是台灣磚瓦主要產地。這所自磚窯廠蛻變而來的小學,創校至今72年,培育無數學子,並打造「以品為經,以德為緯」的校園,四度榮獲「三好校園實踐學校」。
校長王有煌表示,學校以戲劇表演、書法走廊豐富學生的視覺美感,透過品德小學堂、三好聯絡簿、惜福義賣、社區服務、食農教育,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實踐三好,將善良化為習慣,逐步成長為兼具知識、美感與責任感的現代公民。
王有煌指出,學校推動品德教育相當生活化,並以「講-演-做」三步驟連結課程。例如四年級學生演出校園戲劇《沒有尾巴的狐狸》,透過角色扮演,學習「尊重差異、拒絕霸凌、勇於原諒」。
學生在排練過程中,除了背誦台詞外,還會分享自己在同儕相處中遇到的問題。演出後,有孩子反思說:「原來被嘲笑的感覺這麼不好,以後我會更小心自己的話語。」戲劇不僅是藝術學習,更是引導孩子體會同理心的最佳教材。
異國義工 分享生命故事
除了戲劇之外,學校每月舉辦一次「品德小學堂」,邀請不同領域的典範人物到校分享生命故事,為孩子注入養分。例如去年10月,來自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義工吉雷米(Rémy Gils),就到校進行一場「生命教育-與青少年談心」講座。
吉雷米原本是一位馬拉松跑者,2006年來台,最初在花蓮玉里當義工,照顧身心障礙的原住民孩童。2009年,當他準備回法國前夕,台灣發生八八風災,災區慘不忍睹,他於是前往屏東林邊與國軍一起協助災民,後來又前往阿里山來吉部落救災,並決定留在台灣。
吉雷米不僅學會中文,還積極學習台語,展現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,他甚至能以全台語主持節目,讓台灣人看見本身的語言、文化被外國人珍視。他鼓勵南興國小學童:「只有認同自己的文化,並從中建立自信,台灣才能真的走出國際」。
這場開拓學生視野的講座,吉雷米分享他追尋目標、克服困境、語言學習、運動跑步、公益服務,以及追求人生夢想的心路歷程,他告訴學生:「不要等到很厲害才開始,要先開始才會很厲害」,強調「行動」的重要性,給予學生正面的啟發與思考。
學生許可畇聽後表示深受啟發,她說:「吉雷米叔叔說,努力不一定會成功,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;以後我會嘗試努力去做,因為有志者事竟成。」對孩子而言,小學堂就像一座「品德加油站」,一次次充電,讓善念更堅定。
善行記錄 小行動成大愛
南興國小特別設計「三好聯絡簿」,讓孩子每天反思:今天有沒有「說好話、做好事、存好心」?三年級學生孫若芸在聯絡簿上寫道:「今天借同學修正帶,雖然是小事,但同學的笑容讓我很開心。」
班導師劉雅菁說,當善行被記錄下來,不僅能回顧,更是一種提醒,促使孩子逐步把三好精神內化為生活習慣。劉雅菁還在每週三、週四晨間,引導學生閱讀《人間福報》,培養孩子關心社會、培養思辨力,並將閱讀心得與善行紀錄結合,強化德育學習效果。
「惜福義賣」則是學校的特色活動之一,學生從整理家中的物品開始,學習分類、標價到簡易帳務,不僅養成珍惜資源的習慣,也認識「物的第二生命」,義賣所得全數捐助彰化慈愛教養院,讓孩子學習以感恩心幫助他人。
學務主任謝佩津指出,在義賣過程中,孩子們明白即便是小小的金額,也能成就大大的善行。學生們透過班級協作學會分工、協調與互助,讓經濟素養與公民素養在活動中自然萌芽,公益行動同時成為最實際的生命教育。
推動永續 三好菜圃萌芽
為了推動食農教育與永續理念,學校規劃「三好菜圃」,由學生認養種植當季蔬菜。孩子們每天澆水、除草,親自體驗作物生長的過程;收成時,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與喜悅,讓菜圃不只是農事體驗場,更是實踐「三好精神」的生活場域。
因為學生合作種菜時,必須溝通「說好話」、細心照顧「做好事」、收成時懷抱對土地及眾人的感恩,則是「存好心」。這樣的教育,將SDGs永續發展目標融入校園,讓孩子學會尊重土地與自然,也懂得與環境和諧共存。
南興國小深耕「三好精神」,將閱讀、戲劇、藝文與社區服務融入教學,讓孩子們在日常中實踐三好,不僅提升學生的學術與藝術素養,更將善良、責任與愛心化為日常習慣,也引導他們將良善的種子帶回家庭與社會,讓善的力量持續擴散。
校長王有煌表示,學校以戲劇表演、書法走廊豐富學生的視覺美感,透過品德小學堂、三好聯絡簿、惜福義賣、社區服務、食農教育,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實踐三好,將善良化為習慣,逐步成長為兼具知識、美感與責任感的現代公民。
王有煌指出,學校推動品德教育相當生活化,並以「講-演-做」三步驟連結課程。例如四年級學生演出校園戲劇《沒有尾巴的狐狸》,透過角色扮演,學習「尊重差異、拒絕霸凌、勇於原諒」。
學生在排練過程中,除了背誦台詞外,還會分享自己在同儕相處中遇到的問題。演出後,有孩子反思說:「原來被嘲笑的感覺這麼不好,以後我會更小心自己的話語。」戲劇不僅是藝術學習,更是引導孩子體會同理心的最佳教材。
異國義工 分享生命故事
除了戲劇之外,學校每月舉辦一次「品德小學堂」,邀請不同領域的典範人物到校分享生命故事,為孩子注入養分。例如去年10月,來自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義工吉雷米(Rémy Gils),就到校進行一場「生命教育-與青少年談心」講座。
吉雷米原本是一位馬拉松跑者,2006年來台,最初在花蓮玉里當義工,照顧身心障礙的原住民孩童。2009年,當他準備回法國前夕,台灣發生八八風災,災區慘不忍睹,他於是前往屏東林邊與國軍一起協助災民,後來又前往阿里山來吉部落救災,並決定留在台灣。
吉雷米不僅學會中文,還積極學習台語,展現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,他甚至能以全台語主持節目,讓台灣人看見本身的語言、文化被外國人珍視。他鼓勵南興國小學童:「只有認同自己的文化,並從中建立自信,台灣才能真的走出國際」。
這場開拓學生視野的講座,吉雷米分享他追尋目標、克服困境、語言學習、運動跑步、公益服務,以及追求人生夢想的心路歷程,他告訴學生:「不要等到很厲害才開始,要先開始才會很厲害」,強調「行動」的重要性,給予學生正面的啟發與思考。
學生許可畇聽後表示深受啟發,她說:「吉雷米叔叔說,努力不一定會成功,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;以後我會嘗試努力去做,因為有志者事竟成。」對孩子而言,小學堂就像一座「品德加油站」,一次次充電,讓善念更堅定。
善行記錄 小行動成大愛
南興國小特別設計「三好聯絡簿」,讓孩子每天反思:今天有沒有「說好話、做好事、存好心」?三年級學生孫若芸在聯絡簿上寫道:「今天借同學修正帶,雖然是小事,但同學的笑容讓我很開心。」
班導師劉雅菁說,當善行被記錄下來,不僅能回顧,更是一種提醒,促使孩子逐步把三好精神內化為生活習慣。劉雅菁還在每週三、週四晨間,引導學生閱讀《人間福報》,培養孩子關心社會、培養思辨力,並將閱讀心得與善行紀錄結合,強化德育學習效果。
「惜福義賣」則是學校的特色活動之一,學生從整理家中的物品開始,學習分類、標價到簡易帳務,不僅養成珍惜資源的習慣,也認識「物的第二生命」,義賣所得全數捐助彰化慈愛教養院,讓孩子學習以感恩心幫助他人。
學務主任謝佩津指出,在義賣過程中,孩子們明白即便是小小的金額,也能成就大大的善行。學生們透過班級協作學會分工、協調與互助,讓經濟素養與公民素養在活動中自然萌芽,公益行動同時成為最實際的生命教育。
推動永續 三好菜圃萌芽
為了推動食農教育與永續理念,學校規劃「三好菜圃」,由學生認養種植當季蔬菜。孩子們每天澆水、除草,親自體驗作物生長的過程;收成時,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與喜悅,讓菜圃不只是農事體驗場,更是實踐「三好精神」的生活場域。
因為學生合作種菜時,必須溝通「說好話」、細心照顧「做好事」、收成時懷抱對土地及眾人的感恩,則是「存好心」。這樣的教育,將SDGs永續發展目標融入校園,讓孩子學會尊重土地與自然,也懂得與環境和諧共存。
南興國小深耕「三好精神」,將閱讀、戲劇、藝文與社區服務融入教學,讓孩子們在日常中實踐三好,不僅提升學生的學術與藝術素養,更將善良、責任與愛心化為日常習慣,也引導他們將良善的種子帶回家庭與社會,讓善的力量持續擴散。
最新消息
印度沙彌學園出家典禮 沙彌發願復興印度佛教
2025-11-21紐西蘭北島攜手校園 為地球種植600棵樹
2025-11-21Avonside女子高中路跑 為環保植樹獻心力
2025-11-21冬季聲樂發表會 慈恩寺舉辦
2025-11-21法華禪寺迎來佛教文化探索團 肯定人間佛教魅力
2025-11-21松山第六分會敬老關懐 體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
2025-11-21佛光大學圖資長陳麒元 出任EI索引國際期刊主編
2025-11-21鳳霞國小校園講座 從人際看和諧人間
2025-11-21南華大學棒球隊授旗祈福 蓄勢待發力拼大專盃
2025-11-21成福國小生命教育十堂課 學子打開世界的窗
2025-11-21
相
關
消
息







